杭嘉湖的盛姓,写到祖上,大多会指向同一个人:盛度

c8ea15ce36d3d5399a4ed977f7ee9759342ab082.webp.jpg

离我家最近的盛姓村坊,是上市的盛家木桥,我没有去过,但常常听到。桐乡土话,盛有两个读音,姓盛的盛、茂盛的盛,读如“长”。盛饭的盛,读“成”。

盛姓源于盛国。盛国,《左传》写作“郕”,《公羊传》写作“盛”,《史记》写作“成”。盛国的第一代国君,是周文王的第七个儿子叔武,春秋时期,盛国被齐国所灭,其区域大致在今山东省的菏泽一带,这是盛姓的发源地。

据《元和姓纂》记载,盛姓还有一个来源,出自燕召公,本姓“奭”,后来改作“盛”,这个说法于史无征,不太可信。当然,要是追溯上去,燕召公本就是周文王的本家,说到底,奭、盛也是一家人。

东汉三国时期,江浙是盛姓的一个重要分布区。这个时期,盛氏出过两位名人,一个是盛冲,广陵人,学问渊博,担任过吴王孙休的老师,广陵后来也成为盛姓的一个郡望。一个是盛宪,字彦章,官至吴郡太守。据《三国志-孙韶传》裴注引《会稽典录》记载,盛彦章与孔融关系特别好,孔融曾经写信给曹操,说:“彦章,天下之雄也。”曹操准备征召盛彦章做骑都尉,可惜文件还没下达,盛彦章就被孙权杀害了。

六朝时期,盛氏最著名的文化人当数盛弘之,他写有《荆州记》三卷,后世引用率特别高,《水经注》、《史记》三家注、《汉书》颜师古注等等,都引用过《荆州记》,如果要付版税,盛弘之的后裔可以衣食无忧。

《荆州记》中,写到一个古老的县——都梁县(今湖南武冈县),说都梁盛产兰草,当地人把兰草叫“都梁”,县便以植物命名了。这是一条特别有价值的古代方言材料,要不是盛弘之,“都梁”也许会成为地名学永远的谜。

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,余杭盛氏为海内望族,出了盛蟠、盛豫、盛京、盛度、盛申甫等不少名臣。按谱牒、志铭记载,杭嘉湖地区的盛姓,大多系出余杭,尽管明清两代的盛姓,喜欢以“汝南”为其郡望,但这只是民间传统观念,不等于家世所出。

康熙年间,桐乡人盛爌《前珠村记略》记载他们家的家族史,即以余杭盛度为始祖,盛度有一支后裔迁居长兴县竹木巷,明朝初年又分迁桐乡,盛爌的曾叔祖盛振谷又从前珠村迁到乌镇,是为民合、乌镇两支盛氏的大概情况。

杭嘉湖的盛姓,写到祖上,大多会指向同一个人:盛度。盛度(969—1039),字公量,宋仁宗景祐二年(1035)任参知政事,四年知枢密院事,都属于副国级领导,盛度去世后,谥号“文肃”,所以家谱都称“文肃公”。《宋史-盛度传》说他:所至,下贫无赖,多所纵舍,稍有资者,一切绳之以法。有点像明朝的海瑞。

盛度曾推荐过司马池,司马池就是司马光的父亲。盛度的儿子盛申甫,官至福建转运使;他的女婿掌禹锡,官至工部侍郎,学问渊博,主持国学考试的时候,喜欢出奇怪、冷僻的题目,考生都怕他,所以称他为“难题掌公”。

桐乡盛氏分布较广,民合、乌镇两支为明初自长兴迁至,在此之前,桐乡已有盛氏,且为地方望族。宋孝宗淳熙年间,盛师文考中特科,类似于明清两代的举人。

我疑心盛师文大概与盛师圣为堂兄弟,据南宋楼钥《盛夫人墓志铭》记载,盛夫人的父亲盛师圣,与盛度同族,但这一支盛氏已迁居“嘉禾”,这个“嘉禾”是指整个嘉兴府,当然也包括桐乡。可惜楼钥写得太大了一点,盛师圣家族究竟住在嘉兴府的哪个县,难以考证了。

附带说一下,楼钥所写的盛夫人,即丹阳洪怀祖的妻子,她的公公就是吏部尚书洪拟,谥号“文宪”,《宋史》有传。《楚辞补注》的作者洪兴祖,就是洪拟的侄子。盛、洪联姻,可谓门当户对。

明朝时期,桐乡盛氏颇多有功名者,比如盛谦,永乐年间的贡生;盛经,正德年间的贡生。清朝一代,石门县(今属桐乡)就出了二十六个盛姓秀才。从南宋的盛师文,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的盛国梁、盛国棠,桐乡盛氏书香绵延不断,是地方少有的文教望族。


0评论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相关评论

取消
技术支持: 巨盛科技
  • 首 页
  • 通讯录
  • 家族论坛
  • 留 言
  • 会员中心